1. 首页
  2. 新闻

香港稳定币:在加密衰退与数字人民币崛起之间的平衡探索

作者:Jeffrey Sze

编译:深潮TechFlow

香港正在成为亚洲的稳定币中心。图源:Jeffrey Sze。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成为亚洲首个对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及发牌制度的司法管辖区。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宣布,预计将于2027年初发放首批稳定币牌照,并已开始审查申请人并制定运营框架。

这一迅速且审慎的推进标志着香港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一场深思熟虑的尝试,力求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以构建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新金融秩序。

专门构建的监管实验

不同于美国模式——市场常常领先于监管,香港从一开始就将风险控制嵌入体系之中。

该框架要求100%法定货币储备、严格审计、最低2500万港元(约320万美元)的资本要求,以及智能合约安全验证。这使其更接近新加坡《支付服务法》或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的精神,但愿景更为大胆:成为基于稳定币结算的清算中心。

目前,只有符合严格条件的申请者才有资格申请稳定币牌照。在众多感兴趣的机构中,预计最终仅有三至四家能够获批。这并不难理解:为了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场游戏注定属于巨头们。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此前强调,“稳定币并非投资或投机工具,而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应用形式,本身不具备资本增值的潜力。”

稳定币与加密货币:从权力耦合到有意识的脱钩

最初,稳定币是加密货币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它们缓解了波动性,使交易所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能够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上运作。然而,这种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监管介入和金融主权成为焦点,稳定币正被重新定义为独立的金融工具。

稳定币的角色正在从加密货币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与法定货币挂钩的金融工具,逐步融入受监管的货币体系和跨境结算。像HKDG(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和CNHC(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等例子,凸显了政策意图与金融工程交汇下的这一演变。

逻辑很简单:只有在主权监管之下运作并服务于现实经济场景,稳定币才能摆脱其加密货币的起源,成为一种合法的新型货币形式。

支持八达通与移动稳定币应用的数字支付终端。图源:Jeffrey Sze,版权所有,2025年。

稳定币的战场:技术之外的应用场景争夺

如今,美元稳定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0%以上,这并非因为技术更优,而是由于其在全球贸易、链上金融和价格基准中的根深蒂固地位。如果港元或离岸人民币想要站稳脚跟,关键不在于设计精美,而是在于战略部署,例如:

分享链接: - 一点财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

相关推荐